太湖面积的70%都在苏州,然而太湖旅游,人们想起却是无锡
苏州太湖和无锡太湖
从地图可以看到,太湖实际上距离苏州市区很远,而距离无锡市区则近在咫尺。尽管今天太湖是属于苏州市吴中区,也算是市辖区;但吴中区以前是吴县、吴县市,县和县级市相对市辖区有更大的自主权。当然更主要还是距离原因。所以相对来说,苏州市对太湖的开发当然不如今天这么便利,而无锡市却可以出门见湖,对太湖的开发则要方便很多。苏州的主打品牌是人文历史,市区有园林、郊县有古镇,这是苏州从明清至今天最名誉中外的品牌资源;相对而言,尽管太湖也非常有名,但不能反映典型的地域特色。加上太湖离苏州市区又远,苏州市当然是先考虑开发近的旅游资源,所以自然是园林、古镇优先。而无锡的文化资源不如苏州,打造太湖品牌也成为首选,三国城、水浒城、唐城、灵山大佛这些都是成功的人造景点。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因其风光秀丽且地处长三角交通便利的富庶之地而成为旅游胜地。太湖地跨江浙两省,周边有苏州、无锡(含宜兴)、湖州等城市,另外无锡和宜兴之间并不相连,中间有一小段湖岸属于常州的武进区,因此严格来说常州也是太湖沿岸城市。太湖面积的70%属于苏州,但每当人们说起太湖旅游时,都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无锡,“无锡太湖”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用语,因此也就有了无锡在太湖旅游资源竞争中占据了领先位置的说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1)首先,太湖南岸的湖州、西岸的宜兴,风景资源并不突出。武进的一小段太湖也可以忽略不计。太湖自然风光的精华则集中在北岸的无锡市区和东北岸苏州的吴中区(以前的吴县)。在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之前,苏州和无锡都是“光杆”省辖地级市,江苏省域内的太湖沿岸除了无锡市区以外,都是农业县区(苏州地区的吴江县、吴县、无锡县和镇江地区的武进县、宜兴县)。苏州市只是一个省辖市,苏州地区行署所在地虽然设在苏州,但并不代表吴县和吴江县归苏州市管辖,苏州市和下辖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沙洲、江阴、无锡县的苏州地区是平级的,互不隶属。苏州市管辖的只是和太湖并不接壤的苏州市区而已(见上图)。所以当时的苏州市对太湖鞭长莫及。苏州和无锡在改革开放前就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地区。苏州的古典园林和无锡的太湖风光分别是两市的旅游特色和拳头产品。久而久之,提起苏州,人们就想到古典园林,提起无锡,人们就想到太湖风光,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2) 1983年市管县以后,虽说吴县和吴江的环太湖地区进入了苏州大市的管辖范围,但苏州市仍满足于得天独厚的古典园林资源,继续在古典园林和苏州古城旅游上大做文章,同时新开发了昆山、吴江等地的古村镇等新的旅游资源,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暂时还想不到去开发离市区比较远的吴中区太湖沿岸风光。而无锡对太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最早始于民国时期,建国后太湖鼋头渚、蠡园等景区得到了很好的建设。由于无锡历史上只是一个小小的县,没有多少厚重的历史资源可挖,且一直生存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阴影下,旅游业的发展虽成绩斐然,但仍落后于苏州。于是无锡集中力量在太湖旅游的开发上大做文章。一方面利用现有资源,抓住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人产生太湖的精华似乎都集中在无锡的感觉;同时把真金白银投放到太湖沿岸,无中生有地开发建设了一批新的旅游资源,如央视影视基地、灵山胜境、太湖仙岛等等。可以说,目前无锡几乎所有旅游资源的精华都集中在太湖沿岸、马山半岛以及太湖的内湖蠡湖周边。
3)随着无锡市对太湖旅游资源的开发显露出的突出效果,周边城市也逐渐开始对太湖风光青睐有加,苏州市加大了对吴中区和吴江区太湖沿岸的投入,就连常州也开始对一小段太湖沿线倾注资源。针对这些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无锡市近二十多年来集中力量“打太湖牌,唱山水歌”,城市基础设施、单位及各类活动纷纷冠以太湖大道、太湖明珠、太湖新城、太湖博览会、太湖学院等称号,不仅推销了无锡太湖独特的山水资源,还提高了无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甚至让人们误以为太湖就是无锡的内湖。
不过这几年,随着苏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吴江的撤市变区,苏州对环太湖旅游区的开发日益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景点出现在苏州太湖。